close
  • 2011-04-08
  • 中國時報
  • 【夏曉鵑】

 

     日前教育部宣布,為因應少子化對大學招生的衝擊,教育部計畫從明年起由私立大學開始試辦「風雲再起|鼓勵成人就讀大學方案」,讓年滿二十二歲、工作四年以上者,即使沒有高中文憑,不必考學測,只要通過各大學的甄試,就有機會進大學。

     筆者欣見此項方案,但認為不應將之狹隘地視為因應大學招生困難的招術,而應提升為教育部對過去狹隘升學管道的改善措施。

     雖經多年教育改革,但政府對教育的想像始終未脫的思考邏輯是:每人都必須經歷幾乎一致的生命歷程,才能按部就班地從小學、國中、高中,再唸大學、研究所。在這教育生產線偏離軌道的人,很難再有機會通過考試再唸大學,因為考試的內容與知識無關,就純粹是為了考試而填鴨的「標準答案僵化的思維邏輯」;以商品大量生產的模式,致力於將每個人模塑成幾乎一致的生命歷程。那些擁有不同生命歷程而未遵循此教育「生產線」的人,很難再回頭考取大學,因為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升學考試的內容與知識無關,豐富的歷練與知識累積並無助於通過充斥填鴨式「標準答案」的升學考試。

     除了因為興趣、經濟壓力,或者無法適應考試制度而偏離教育生產線的國人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台灣公民的生命歷程是不同於台灣僵化教育制度所想像的軌跡的。例如,因為父母在國外求學或工作而於他國就讀小學和中學者,往往因不符上述僵化升學制度形塑的模式,而必須選擇在台灣就讀昂貴的國際學校,或者繼續留在國外求學。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進程,台灣已有數十萬取得公民身分的新移民,他們因求學歷程迥異於台灣的教育「生產線」的模塑,而喪失了繼續求學的機會。例如,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婚姻移民女性,因其在母國所受的教育未獲台灣認可,而被迫從國小補校開始讀起。數年前,教育部曾召開會議討論強迫「外籍配偶」就讀國小「義務教育」的方案,政府擔心「外籍配偶」不識字會拉低台灣國民的「識字率」,因而降低台灣在國際的競爭力。

     筆者當時在一面倒支持教育部政策方向的會議中力陳:絕大多數婚姻移民在母國受過教育,她們僅是不識中文,而非純然不識字,因此,政策上應是讓移民在母國的學歷獲得台灣的認可,而非強迫移民就讀台灣的國小補校。如今,雖然婚姻移民可以持母國學歷申請認證,然而手續仍相當繁瑣,使得部分申請者無法成功取得認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婚姻移民並不知此項母國學歷認證的規定,而被誤導以為必須從台灣的國小補校開始一步步的取得基本學歷。此外,針對大專院校之認定,教育部編有「參考名冊」,使得母校不在該名冊中之新移民的大專以上學歷難以取得認定,也因而阻礙了她們在台灣繼續攻讀研究所的選擇。

     教育部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過去依照「土生土長」台灣國人而設計的教育制度,無法因應現今隨著全球化而高度異質的台灣社會。不論是鼓勵成人就讀大學,或者加強外籍學生來台就讀,請別忘了已居住在台灣多年的新移民!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兼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