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我」專題 : 從《別小看我》看「媒體素養教育」關注的內涵/鄧潔(公視製作人)
發表人 elsanre 於 2010/12/10 11:25:29 (108 人讀取)

 

  《別小看我》是台灣公共電視台針對10至14歲兒童青少年製播的「媒體素養教育」節目,曾榮獲2001年亞洲電視節最佳兒童節目獎、2002最佳兒童節目金鐘獎、2002、2004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金鐘獎、2005、2006電視小金鐘最佳少年節目獎、最佳兒童演出人獎等等。2001年2月至2005年7月期間於公視頻道播出,每週首播一次、重播一次,在製播九季117集後劃下句點。這樣一個一年產製26集常態節目的誕生,與台灣特殊的媒體環境有絕對的關連,《別小看我》這個節目可以說涵蓋了「媒體素養教育」所有重要的議題(參見附錄)。

《別小看我》誕生的背景

  1998年7月公視開播後不久董事會就有人倡議,公視應該為兒童製播一個“認識媒體”的「媒體素養教育」節目,理由有三:一、台灣太多惡質媒體日夜散播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嚴重影響下一代的身心發展;二、正規教育體系遲遲未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課程,台灣落後英、美、加、澳、法、瑞、挪、芬等先進國家至少十年;三、公視是唯一不受商業勢力左右的電視台,此事更是責無旁貸。1999年9月,公視當時的總經理李永得要求節目部余秉中經理儘速指派一名製作人負責製作這樣的兒童節目時,節目部可說沒有半個人聽說過「媒體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這個名詞。如何把「媒體」這麼深奧的東西做給小朋友看,不僅要看得懂,還要覺得有看頭,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別小看我》的節目概念

  節目設定以真實媒體人身份呈現的沈春華,在「社區電視台」Kids’Studio裡帶領小記者們一起探索並認識媒體、討論並解讀媒體裡的訊息。每集以戲劇的手法開展,以「小題大做、細緻延伸」的方式討論一個貼近兒童實際生活經驗的媒體現象或議題,媒體文本舉例充分,並藉劇中小記者的探索任務、半記錄方式拍攝的親身體驗,或小記者們演出的幽默短劇來展現節目欲傳遞的訊息。此外,節目大量引用受訪兒童的談話,來呈現媒體小公民解讀媒體的多元的觀點

 

 

別小看我》探討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族群、職業刻板印象、認識廣告勸服的手法、解讀新聞的消息來源和議題設定、如何區辨網路裡的謠言和正確引用網路裡的資料等等。每集由小記者帶領目標觀眾一起深入新聞、廣告、綜藝節目、連續劇、電影、卡通的「幕後」,報導青少年利用相機、家用攝影機從事的各種影像創作,深具教育性和娛樂性。

《別小看我》的議題是怎麼訂定出來的?

  所有節目從無到有的過程都是要做功課,只不過「媒體素養教育」這個領域在1999年《別小看我》籌備當時市面上很難找到中文的參考資料,於是製作人、企編就得上internet找相關的英文資料參考,當時,我們也常常跑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向節目總策劃、政大廣電系的吳翠珍教授請益。

  我最記得的就是吳老師協助我們釐清了幾件事情,這些也都是一些不懂的人(其中也包括媒體從業人員我自己)對媒體素養教育一開始的偏見和誤解:第一,這個節目絕對不是在教人怎樣看電視:絕對不是在教人什麼該看,什麼不該看。例如叫孩子不要看太多色情和暴力的節目,就不適合做為節目的教育目標,這類層次太低的教育目標,無助於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第二,媒體素養教育不是在宣導「關掉電視」,而是要賦予孩子思辨媒體的能力,思辨後再決定接著做什麼,不是人家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節目應該協助兒童青少年拆解媒體的文本,就像我們小時候得要學注音符號,認識文字的讀法、拼法、語意一樣,我們就有了閱讀能力。同理,媒體文本是由許多視覺和聲音的符號組成,協助孩子了解這些符號,藉以培育兒童青少年具備「近用」、「分析」、「評估」、和「產製」媒體文本的能力,讓兒童青少年使用各種媒體來達到「解讀資訊」、「與人溝通」和「表達自我」的目的。

  教育性的節目,就跟任何課程一樣,必須先定義教育目標,但是這些教育目標都非常宏大,甚至遙不可及,塊狀節目30分鐘的節目時長要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講清楚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必須再把這些宏大的教育總目標拆解、定義成比較小的、認知性的教育目標,有了這些認知性的教育目標後,我們在決定每一集的議題(topic)時便會不斷動腦想點子如何破題,設計這一集的開場戲,接著沈阿姨得舉哪些例子,小記者可到什麼場所、進行什麼樣的探索活動,這一集《別小看我》才能達到這些認知性的教育目標。以下就是我們當時在企劃案中提出來的教育目標:

一、了解媒體、認識媒體–媒體訊息都是人為建構的:
1.媒體訊息乃使用「獨特語言」來建構;
2.不同人對同個訊息的解讀不同;
3.媒體是市場導向、追求利潤的;
4.媒體本身有價值取向、具備觀點和立場;

二、了解閱聽人、媒介訊息與社會的關係:
1.辨識及討論真實事件與媒介再現事件之間的不同;
2.質疑媒介文本中出現的議題,如角色描述、事實的正確性,並包容多元意見及陳述個人看法;

三、能夠辨識節目類型:
1.辨識主要的節目類型,如戲劇、情境喜劇、動作片、紀錄片…
2.辨別娛樂、新聞、資訊、廣告等類型的不同;

四、認識「電視建構」的技術
1.攝影機在哪裡?─不同的攝影角度與距離;
2.節奏─為什麼電視能讓我們哭哭笑笑、隨著它情緒起伏?
3.電視裡總是重複做一些事情─音效、音樂、特寫等;
4.什麼叫做構圖─人、物在鏡頭內的安排;
5.什麼是比較「搶」的顏色或形狀?
6.你聽誰在對你說話?
7.耳朵聽到的和眼睛看到的有什麼關連?
8.鏡頭與鏡頭間的轉換與銜接,淡(fade)、溶(dissolve)、特效
9.鏡頭的變化:如搖攝、zoom in、zoom out

五、分析媒體文本:
1.誰創造了這些訊息?為什麼而創作?
2.他們用了什麼聲音、影像、形式的技巧?
3.我看到、聽到的訊息反映出誰生活風格?誰的價值觀?誰的觀點?
4.別人怎樣解讀這些訊息?跟我有什麼差異?
5.有沒有什麼資訊被刻意遺漏或省略了?

六、了解媒介的敘事方式:
1.思考相同的故事如何改編給不同的閱聽族群;
2.辨識敘事的形式及他們如何被用在虛構及非虛構的媒介材料上。

七、了解媒介產製的組織面向:
1.從節目製播與文本製作過程,了解各類人員,如廣告代理商、演員、製作人、公關公司等的角色與資訊建構的關係;
2.檢視媒介文本中有廣告與無廣告對內容的可能影響。

八、了解媒介是人為建構的-具備觀點、偏見和人的侷限性:
1.了解敘事中多元發展/平行的情節;
2.質疑媒介文本中傳達的訊息,並陳述個人對內容及形式的觀點;
3.描述媒介文本中不同的元素如何營造氣氛及形成意義;
4.比較媒介中某族群(如女性)的特質並且與個人的真實經驗做比較;
5.辨識媒介文本如何呈現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並解釋刻板印象如何以潛藏的方式對不同社群、種族及文化族群加以評價;

  但是這些教育目標還是太大了,所以每集議題我們還會更仔細地定目標。比方「探討卡通界如何藉由肖像授權和週邊商品(如遊戲卡)等行銷手法或遊戲活動來影響兒童的消費與觀影選擇」這個議題,編劇就會在劇本上註明本集的主題和學習目標:

本集主題和學習目標
主題:探討日本卡漫工業如何藉由『肖像授權』、『遊戲卡』、『開發周邊商品』等行銷手法,影響兒童的消費與觀影選擇。
學習目標:
1.從人物造型、劇情公式等方面探索日本卡漫受歡迎的要素,以瞭解為什麼日本卡通動畫能夠行銷全世界;
2.瞭解日本卡漫如何結合遊戲、漫畫、玩具等產業對兒童進行包裹行銷;
3.思自己和卡通、自己和卡通商品之間的關係,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附錄:
『別小看我』1至9季全部議題
2001年:
01解讀商業機制下綜藝節目模仿秀的兒童被不同成人操弄的痕跡
02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族群、職業刻板印象
03認識廣告勸服的各種手法
04了解媒體ownership和訊息的關係
05了解網路隱私權和網路禮儀
06區辨商業和非商業網站
07了解收視率跟節目之間的關係,及收視率是怎樣調查出來的
08認識電視新聞的製作流程,了解新聞“守門”的概念
09解讀影像媒體的特性,和媒體寵兒自我行銷的手法
10體驗唱片公司如何打造和包裝“偶像”歌手
11了解媒體對哈日的風潮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12檢視自我如何受影視節目裡的暴力、色情、靈異、恐怖等訊息的影響
13了解節目和廣告的分野
14了解黃金八點檔的敘事公式
15認識武俠片的幕後
16揭示靈異節目和恐怖片製造驚嚇的各種手法
17認識卡通的原理
18認識電玩和漫畫的製作流程
19認識利用卡通人物肖像權行銷玩具、商品的手法
20認識「動物演員的權益」並了解拍攝生態影片的幕後
21檢視自己電玩、漫畫、飆網上癮的程度和迷戀指數

2002年
01認識媒體近用的概念
02認識媒體型塑我們的審美觀
03解讀新聞廣告化的痕跡
04解讀名牌的迷思-以耐吉廠牌為例
05解讀排行榜迷思-以流行歌曲排行榜為例
06討論炒作的新聞內容和新聞價值的關係
07解讀候選人如何利用新聞媒體造勢-思考政見牛肉在哪裡
08解讀偶像劇和周邊商品的關係
09解讀網路謠言和資訊的消息來源-認識查證的重要性
10討論新聞SNG現場連線的優缺點-認識SNG報導的守門過程
11討論媒體八卦報導和被報導者隱私權的問題
12檢視網路遊戲的暴力、血腥指數-認識分級的概念
13拆解見證式廣告、購物頻道廣告
14認識歷史劇的編劇公式和考據
15揭露綜藝節目作假的痕跡
16解讀星座、命理節目
17解讀廣告理性、感性訴求的說服手法
18認識數位時代相片的意義
19討論戲劇裡的職業再現-以醫生、警察為例
20討論QOO現象-解析兒童行銷
21認識並顛覆戲劇製造衝突的必要元素-正反派角色
22解讀香煙廣告的訊息
23解讀影視節目抽煙者的形象
24認識台灣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市場
25解讀廣告裡的兒童媒體再現

2003年
01認識鏡頭語言、燈光、音效、配樂、配音、美術、化妝、策劃籌備、場景建構並實際操作、體驗、創作
02探討卡通界如何藉由肖像授權和週邊商品(如遊戲卡)等行銷手法或遊戲活動來影響兒童的消費與觀影選擇
03認識電視節目如何與0204,0203等付費電話結合,創造高收視率和流行話題
04解讀行動電話廣告如何創造需求和流行;檢視手機的普及如何改變了人際傳播的面貌
05藉由電視歌仔戲認識電視媒體的特性
06認識網站包裝資訊的手法和吸引人主動付費的策略
07討論韓國偶像劇再現的韓國文化和其民情風俗與真實間的差異
08討論廠商如何藉由新聞界對節慶議題的設定來炒作聖誕節商品
09認識哪些因素會影響新聞的『議題設定』
10解讀飲料廣告如何藉由明星、市場區隔、感性理性訴求創造需求和流行
11解讀電影中女性吸菸的意義和菸商置入行銷的手法
12解讀整型的新聞報導和勸服伎倆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觀
13解讀美國影音工業如何利用相互支援的通路和跨國媒體在無形中創造了世界性的流行文化
14解構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方式和角色塑造如何影響我們對美國人和英雄的看法
15認識瘦身業如何運用廣告、新聞炒作『瘦即是美』的價值觀並介紹正確身體質量指數的概念
16檢視自己對萬人連線角色扮演連線遊戲的沈迷和上癮指數並學習時間管理
17藉由檢視SARS新聞消息來源的誤謬和記者斷章取義的錯誤報導,認識新聞查證的重要性
18解構羅曼史、偶像劇的敘事公式和意識形態;討論男女主角社會角色如何被這類文本刻板地呈現
19認識民意調查的方法和數字背後的意義;認識問卷調查如何能藉由問題設計和次序編排左右民調的結果
20了解新聞語言用詞、標題如何影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詮釋和看法,並檢視語言中隱含的族群偏見和刻板印象

2004年
01分析信用卡和現金卡廣告與青少年消費行為的關係
02認識新聞照片呈現的是攝影記者的選擇-這個選擇隱含了詮釋
03解讀手機廣告的各種訴求並體認『廣告創造流行、流行卻稍縱即逝』的本質
04了解媒體公關如何運用娛樂新聞作為新節目、新專輯和藝人造勢宣傳的工具
05分析並拆解選舉廣告的說服策略,並檢視廣告內容有多少是負面攻擊,有多少是政見
06了解用影像說故事如何按步驟逐漸落實在生活中
07解讀唱片公司打造偶像歌手的策略和手法
08解讀媒體對同志的報導或刻劃多為異性戀角度出發,認識同志如何利用廣播媒體為同志族群發聲
09檢視新聞綜藝化、娛樂化的痕跡
10檢視新聞媒體如何塑造外籍新娘及其子女的刻板印象,並學習如何尊重、包容新移民
11認識唱片宣傳策略的運作方式,進而了解唱片的銷售通路如何影響唱片的銷售成績
12認識政令宣傳的內容不是唯一正確的真理,它會隨著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
13解讀童書、卡通、漫畫、廣告中所顯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14認識公益廣告的廣告策略並了解公益廣告對社會的重要性
15解析漫畫的分格如何運用在影視創作的『分鏡』上面
16認識生態攝影和紀錄片拍攝上需要注意的態度和精神,
17了解拍攝者如何達成在不干擾生物的情況下,捕捉最佳畫面的任務
18解讀運動賽轉播內容中所隱含的廣告訊息
19檢視媒體對愛滋病污名化的痕跡
20了解如何使用攝影機和相機來和人分享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21認識『查證』網路資訊和『引用』網路資料的方法
22認識『剪接』能夠將個別的畫面組合成為有意義故事
23解讀恐怖片如何利用光影、音效和運鏡和敘事公式來製造恐怖效果
24檢視好萊塢電影如何呈現亞洲人及亞洲國家的刻板印象

2005年
01學習如何利用網路,尋找自己發聲的機會
02認識並欣賞人像攝影的技巧、祕訣
03認識成為電視藝人的安全途徑
04解媒體報導自殺事件的頻率、篇幅和方式有可能會引起連鎖自殺效應
05了解如何運用旁白、現場聲音來說一個故事
06培養欣賞與聆聽不同的聲音,並透過這些聲音來認識自己的環境
07認識如何利用數位相機創作動畫故事的方法
08認識嘻哈街舞文化並解析一般人對街舞文化的刻板印象
09認識情人節如何在媒體的宣傳和議題設定下成為商業氣息濃厚的節日
10認識武術指導如何藉由動作的設計、分鏡和指導演員套招製造動作片的效果
11認識戲劇節目選角的各種考量
12認識Cosplay的服裝和道具製作
13認識新聞消息來源的各種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