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5日 11:16:01 來源: 《新聞記者》 |
新媒體時代,地方報紙的國際新聞報道面臨不小的困境,應該如何努力“解困”?新民晚報等報紙“借船出海”辦海外版,試圖探索一條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眾包”之路的實踐,或許可以給人以啟發。 一、新媒體包圍下的地方報紙國際新聞 在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呈現多元化。當網際網路令世界“天涯若比鄰”、當博客與微博激發了受眾主動參與信息傳播的高漲熱情之時,傳統媒體的傳統優勢領域——國際新聞報道遭受到空前挑戰。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僅在于出現時間的先後,更在于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博客、微博等基于網際網路更先進的傳播方式,為新媒體賦予了新的內涵。本文討論的主題,主要是基于web2.0基礎上的網絡與web3.0基礎上的博客、微博在國際新聞報道方面的特徵。 1.新媒體國際新聞報道的主要特徵 時效性:報紙的內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時效性強的性質,報業競爭也主要表現為時效性的比拼。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報紙的這一優勢明顯削弱。如果說網站的即時性還要受到網絡和電腦等條件的限制,那麼手機上網的普及使得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新聞成為現實。2006年8月美國舊金山地震發生時,當地有上百名市民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發布了簡要報道,比CNN的電視新聞快了近20分鐘。 參與性:新媒體時代,人人都能介入新聞的發布、討論,受眾參與度空前提高。“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傳統單向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伊朗在2009年6月圍繞選舉發生抗議,一個在推特上叫Girlintehran的伊朗ID發出“革命衛隊想阻止我們發出信息,但我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發生了什麼”的信息,這條信息只在推特首頁上停留了不到2秒鐘就被衝得無影無蹤。但《衛報》事後統計,約有4萬人次的轉發使它成了伊朗大選騷亂的網絡直播前奏。 低成本:報紙真正成為大眾傳播媒體,不僅因為它是新聞紙,還因為它是廉價紙。現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無論是在獲得信息的量上,還是在獲得信息的價格上,都使報紙失去傳統優勢。特別是在國際新聞報道方面,在國外常設記者站、派遣常駐記者採寫稿件的成本,遠遠高于當地人用網絡或博客發布消息的花費。 2.地方報紙國際新聞報道的基本現狀 中國地方報紙在國際新聞報道這一讀者十分看重的領域,無論是報道規模還是報道質量都缺少變化。翻開不同城市的國際新聞版面,在內容、頭條、照片、版式等各方面都“似曾相識”,同質化、盲從化等因為稿源單一而引發的問題阻礙報紙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適應讀者的需求。 為了節約成本以及保證“安全”,許多地方報紙國際新聞部門都向新華社購買稿件。據透露,對一天國際新聞發稿量不足300條的新華社來說,大約每天要向135家地方媒體提供專特稿,向超過1300家提供國際通稿。此外,由于內部機制問題,新華社駐外記者在文字、圖片、視頻的雙語報道重壓之下,很難有余力向國內媒體提供國際新聞“度身定制”的服務。如此一來,“專稿”不“專”,“特稿”不“特”成為常事,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的雷同現象不可避免。 也有一些報紙為了“不撞車”,聘請自由撰稿人或由自己的編輯編譯國際新聞。但是由于這些人員大多沒有在國外長期居住過,對于當地社會生活各方面並不熟悉,或“盲寫”,或“啞編”,于是經常出洋相鬧笑話。今年1月13日,廣州日報一個署名“阿南”的作者報道了“歐盟理事會通過對世界衛生組織應對甲流的過程展開調查的議案”,引起輿論關注。當新華社駐歐盟記者向歐盟求證時,卻得到截然相反的答復。經查後發現,原來是“阿南”誤把1949年5月成立的一個政治性組織“歐洲委員會衛生委員會”錯譯成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歐盟理事會衛生委員會”。 二、新聞“眾包”或許是“解困”新模式 “眾包”(Crowdsourcing)這一概念是由美國《連線》雜志記者Jeff Howe在2006年6月提出,最初是一個商業概念,幾年前作為一種新的模式開始進入新聞傳播領域。美國等國家的新聞界正在探索利用“眾包”模式,推動大家合力完成更專業的“公民新聞”。 1. “眾包”的定義與流程 Howe為“眾包”下了一個定義:企業利用網際網路來將工作分配出去,發現創意或解決技術問題。通過網際網路控制,這些組織可以利用志願員工大軍的創意和能力——這些志願員工具備完成任務的技能,願意利用業余時間工作。 “眾包”的流程分為8個步驟:一,企業提出一個問題;二,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傳播問題;三,請求網際網路上志願員工給出解決方案;四,志願員工組成在線社區給出解決方案;五,志願員工審查方案;六,企業獎勵勝出的解決方案提供者;七,企業獲得和擁有勝出的解決方案;八,企業得利。對于勝出的個人來說,他們獲得的獎勵,有時是金錢方面,有時是知名度方面,但一致的是他們獲得智力上的滿足感。“眾包”可以通過業余人士或志願者利用他們的空余時間提供解決方案,或者讓專家或小型企業從無人知曉到初具規模。# 2. “眾包”的媒體實踐 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甘耐特集團2006年就進行新聞“眾包”的試驗,將其旗下90家報紙的編輯部對所有讀者開放,讀者可通過網站對正在發生的新聞提供消息或意見。如一位讀者給報社打電話投訴說,為新房子開通自來水和排水管道有關部門竟然要收2.8萬美元。報社往常的做法是立即著手調查,在幾個月後登出長篇調查報道。而這次記者在網上讓讀者幫忙找出費用畸高的可能原因,結果這份發行量10萬份的報紙收到了來自國內外讀者的海量回應,網站流量6周內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漲,還有工程師志願幫忙解讀工程藍圖。最後,迫于壓力,相關公共事業單位將收費降低了30%。$ 2007年,《連線》雜志與紐約大學新聞係教授羅森共同成立一個名為Assignment Zero的網站,探索新聞“眾包”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網站希望大眾不但提供新聞來源,還參與新聞的寫作:網站編輯提供一個有新聞性的主題,讀者可以申請參與其中某個部分的新聞調查。之後他/她可以展開調查,甚至可以在編輯的安排下採訪關鍵人物。所有參與這個項目的人都在討論組裏公開自己的調查結果,最後由編輯整理成報道。 3.“眾包”新聞的好處 甘耐特集團新媒體內容副總裁詹妮弗?卡羅爾將“眾包”新聞的好處歸結為兩點:一是極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二是增加了受眾的參與度,而後一點對媒體而言,重要性日益增加。英國媒體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英國政府2008年修改法案,將所有議員的收入明細全部公開。2009年春天,這些資料還沒正式公布,就被《每日電訊報》先買到手。競爭者《衛報》在時間倉促、記者人手緊張的情況下,在網站上轉載議員補貼文件9萬多頁,呼吁網民“淘”出更多細節。網民先審查文件,發現蛛絲馬跡後,把它們拷貝下來,然後寫上為什麼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理由,再由記者深入挖掘真相,最後贏得了更多眼球。 |
筆者認為,相對于“公民新聞”,“眾包”新聞從其本質流程以及傳播學原理出發,其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編輯部可主動地進行議程設置。“公民新聞”強調公民自主發布,但內容既可以是關注公共領域的、具有新聞性的問題或事件,也可以表達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瑣事或感受。後者不一定能夠引起其他人的共同關注,因此很難產生“共鳴效應”。%而相對于“公民新聞”的隨意性和偶發性,“眾包”新聞的發布者在網上發布問題時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議程設置色彩。由水管收費報道可以看出,記者在網上發布了“命題作文”——找出費用畸高的可能原因,而後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圍繞這個“命題”來尋找答案。
其次,編輯部擔當“把關人”確保新聞真實性。CNN下屬的公民新聞網站iReport去年謊報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的死訊,引發蘋果公司股票價格劇烈震蕩。這讓人們在質疑CNN作為權威媒體的公信力之余,也大呼如果不加強自律,“公民新聞”終將步入末路。原因無他,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公民新聞”缺乏審查機制,沒有“把關人”。而新聞真實性得不到保障,“公民新聞”根基就不牢。而在這一點上,“眾包”新聞因為在流程上存在“群眾審查”機制和“發布人擁有主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能夠得到核實,可信度較高。如志願員工要推出最佳方案,必定會核查所有方案,“群眾審查”成為確保真實性的第一道屏障;發布人因為對方案擁有主權,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也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核實,這樣就確保了“眾包”新聞真實性的底線。
三、中國地方報紙國際新聞可否實行“眾包”?
稿源同質化與獨立採寫成本高昂的矛盾是一直困擾中國地方報紙國際新聞部門的難題,各個報社在實踐過程中也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來豐富內容,但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對矛盾。引入“眾包”模式,不失為一條新路。那麼到哪裏去找志願員工呢?像環球時報那樣滿世界找特約記者,對地方媒體來說可操作性不強。在許多報紙紛紛“借船出海”與海外華文媒體合辦海外版的契機下,利用海外華文媒體實現“互利雙贏”,也許更加現實。
1.中國地方報紙海外版迭出
近年來,為了應對激烈的媒體競爭、擴大自身影響力、實現多元化報道,中國地方報紙走出國門,與海外華文媒體合作辦報的媒體越來越多。上海新民晚報作為“第一個吃蟹的人”,已陸續在全球25個國家創辦了28個海外版;天津的今晚報截至今年3月已創辦了10個海外版;遼寧的遼寧日報、山東的大眾日報、福建的泉州晚報也紛紛“走出去”,與美國、巴西、印尼、菲律賓等地華文媒體合作創辦海外版。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報紙在海外華文媒體開辦地區專版。比如北京晚報、廈門日報等6家媒體借澳大利亞澳華時報,浙江日報、福建日報等11家媒體借歐洲時報,紛紛開辟專版,向海外讀者介紹本省情況。
2.海外華文媒體的人才優勢
盡管每次在各類研討會上,海外華文媒體的老總們總會訴苦說自己的採編力量薄弱,不能應付日常出報任務。但就筆者看來,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後大規模的留學潮、出國潮,相較于二三十年之前,海外華文媒體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首先,越來越多專業人才的流入為華文媒體持續良性發展注入活力。&盡管總體上存在新聞專業人才不足的缺陷,但不應否認,在海外華文媒體中看到越來越多的專業身影:歐洲時報副總編輯鐘誠曾在中新社擔任記者,澳洲華夏周報也曾有一位在新民晚報從事過編輯工作的全職編輯,'捷克的中歐新聞社總編輯黃頻、歐洲聯合周報匈牙利版負責人方庸駿等,出國前都曾在地方新聞媒體從事過採編工作。而在人才濟濟的美國,鷹龍傳媒旗下的廣播專業隊伍更為其在2009年贏得全球華語廣播界最高級別的權威獎項全球華語廣播獎3個獎項。
其次,留學生隊伍充實壯大了海外華文媒體。澳洲華夏周報等海外華文報紙紛紛聘請就讀于當地各高校的留學生擔任記者,這些留學生有較好的中文功底,也熟悉當地情況,更關心國內外大事,因此採寫稿件的質量也相對較高。在日本,留學生甚至自己辦報,在日中國人有很大影響的留學生新聞,從過去的留學生兼職業余辦報,轉變為不僅擁有專職記者編輯,還出現了靠撰稿為生的專職作者。
3.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眾包”的途徑
在海外版合作上的成功磨合,再加上海外華文媒體日益專業的採編隊伍,為中國地方報紙實現國際新聞“眾包”提供了可能。
2007年3月18日,新民晚報國際新聞部輾轉得知有幾名亞洲人在尼日利亞失蹤。鑒于那裏有很多中國工人,因此編輯很敏銳地感覺到這可能是一個涉華國際新聞。在新華社無法及時發布消息的情況下,國際新聞部與海外文稿部合作,向新民晚報尼日利亞版合作媒體的多名記者發出消息,希望他們能夠提供情況。20日,國際新聞部收到西非統一商報記者胡瀟波發來的稿件,他通過採訪州政府發言人,確定了失蹤者係被綁架;又通過採訪中國駐拉各斯副總領事李翠英確認,被綁架的兩名亞洲人是來自中國浙江一家摩托車配件生產企業的華人。雖然這次報道只有一名記者回應,因此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眾包”,但是借由網絡發出問題,廣徵解決辦法的思路已經初具“眾包”新聞雛形。
由此看來,如果能全面利用與新民晚報海外版合作的25個國家的華文媒體力量,那麼在國際新聞係列專題報道方面,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將能獲得突破性發展。
近年來,借鑒性國際新聞係列報道日益受到讀者喜愛。這種針對國內一個熱點話題或現象,介紹國外在處理類似情況時的對策或經驗,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也可引發讀者和有關部門的討論與思考。但是,僅僅依靠新華社駐外記者難以完成這方面的報道。比如,筆者負責新民晚報國際新聞專刊“新民環球”策劃多年,曾想就一些國內熱門話題,請新華社駐外記者做體驗式採訪並撰寫稿件,供讀者借鑒。但都因種種緣由,最終無法成稿。而目前可通過海外版合作的華文媒體,推行國際新聞“眾包”模式,先由國內編輯部策劃選題,在網上發布,請這些媒體的記者提供新聞素材,實地採訪報道,然後反饋給編輯部,由編輯加以篩選、梳理和組合。而這些記者也能通過編輯的指導以及最後見報稿件的內容,不斷明確報社的編輯意圖,總結提高採訪與寫作功力,在專業化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雖然將地方媒體海外版的實際與“眾包”新聞的理論相結合還只是一個不太成熟的構想,但面對新媒體國際新聞報道衝擊的嚴峻形勢,面對單純依靠新華社發稿的模式難以為繼的現實,筆者認為這不啻為一條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思路。至于能走多遠走多穩,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與同道中人共同探索實踐。(作者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新民晚報國際新聞部編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