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的他山之石

  • 2011-03-20
  • 中國時報
  • 【羅慧雯】

 

     日本於上周五發生規模九.○地震,引發海嘯與核災難,透過媒體報導,我們不僅看到日本人面對災難的冷靜,也對日本公共電視NHK臨危不亂的傳達即時資訊感到欽佩。台灣和日本同屬地震頻仍的地區,也有多座核電廠,如果台灣發生類似事件,慣於煽情報導的台灣媒體能否像日本媒體發揮媒體最基本的告知與守望功能,是許多人憂心的問題。

     事實上,NHK的表現有其制度因素,日本的《災害對策基本法》中明訂NHK是災害發生時國家指定報導機關,因此NHK必須正確迅速報導災害狀況給全國周知,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警報系統方面,NHK的每個分台皆與氣象廳連線,於第一時間掌握並播出地震、海嘯等災害訊息。NHK也在每個分台和全國各重要地點(機場、港口)設置自動攝影機(總數達四百多個),地震發生時即可將瞬間影像記錄與傳播出去。NHK在全國九個基地中也有十一架直升機待命,可隨時出動勘查災情,轉播各地受災畫面。此外,最重要的是,NHK每天做一次災害演習,確保相關人員熟悉災害發生時的標準作業流程,也確保主播能冷靜應變,將即時資訊正確傳達給全國民眾,讓災區民眾知道如何避災,也讓非災區民眾掌握災情。一旦災害發生,NHK的八個頻道(兩個無線電視頻道、三個衛星電視頻道、三個廣播電台頻道)就會同時播出。由於NHK對防災與災害訊息傳布之重視,使得NHK成為日本人最信賴的媒體。

     日本的商業媒體在這樣一個重視媒體守望功能的環境中,也以謹慎態度處理災難新聞,例如:不拍攝受難者屍體、避免問出讓訪問對象情緒崩潰的問題、採訪活動不能干擾救災工作等等,這些都是日本媒體界行之有年的內部規範,雖非法律規範,但大致都能遵守。這和日本社會的兩種特性有關,第一,日本的傳播體制以公共媒體為主,等於是公共媒體設立了標準,商業媒體若與公共媒體的表現相差太遠,閱聽人會抵制;第二,日本是個充分記取歷次災害教訓的社會,阪神大地震時,曾發生採訪用直升機噪音干擾救難隊搜尋生命跡象、和女記者穿著過於鮮豔進入災區等事件,後來各家媒體就協議減少採訪用直升機進入災區(甚至有時是協調只讓某一家媒體進入),報導災難新聞時穿著素雅也成為各家電視台的默契。

     反觀台灣媒體,聳動的標題、記者略帶興奮的語氣、催人熱淚的「日本海嘯MV」似乎是每家商業電視台的公式。更誇張的是,記者英勇「挺進」日本災區,政論節目名嘴也個個都變成專家,解釋起地震、海嘯、核電廠原理,但有哪個媒體真正記取日本教訓,為傳達正確即時的災害資訊、為安定人心做好教育訓練?又有哪個媒體每日做一次災害演習?

     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緩,日本震災教我們的是,一個以公共媒體為主的制度,不僅能發揮即時傳遞災害訊息的功能,公共媒體還扮演了標竿媒體的角色,使得任何的收視率競爭和商業考量都不至於脫序。但以台灣目前的公共電視規模來看,不但不足以提供像NHK般即時傳遞災害訊息的服務,並且依據行政院最新版本的《公共電視法修正案》,公視未來連經費的穩定性都有問題。而台灣災害防救的相關法規上也沒給公共媒體或電視媒體一個防災和救災的定位。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媒體在防災與救災上的功能,除了給予公共電視更多資源外,還應以法律規範商業電視落實防災演習,才能讓台灣媒體在災害發生時以冷靜態度安撫人心,發揮媒體應有的功能。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

--------------------------------------------------------------

只會剪輯世紀浩劫影片(呂一銘)

2011年 03月14日
 

台灣媒體報導的日本震災浩劫,彷佛是在看《明天過後》、《大浩劫》、《末日預言》之類的影片剪輯「新聞」,甚且穿插科幻情節,比驚悚、比恐怖、好像大禍臨頭似的,而且語不驚人死不休,搞得人人自危為快,加上電視主播激情高亢的旁白,未經整理的零碎報導,有如跑馬燈似的文字閃爍不停,並不斷播放各地餘震、海嘯警報,還不斷重複「人間煉獄」般的怵目驚心畫面,復說得活龍活現,連福島的核電廠爐心震損外洩之輻射污染,幾已形容成了「原子雨」,隨氣流四散,沾了就會得癌症,簡直無科學常識可言!甚且所找的專家亦無一是核子醫學或核能安全專業領域的真正專家(此非一般物理化學或毒物專家的專業),儘管台灣媒體沒說日本震災已是「世界末日」,但卻剪輯了一個「世界末日」影片,荒謬至極!
今天媒體傳播的工具雖日新月異,從業人員幾都會熟悉善用,然軟體素質(包括編採專業等)卻未見多少提升,譬如吸收科技知識的能力不足,亦未能針對新聞核心問題,訪問該問題的真正專家、學者等等,致常發生「橘與枳」、「張飛打岳飛」之類笑話,像40多年前媒體就曾鬧過「原子雨」的笑話,後來才知環境輻射無所不在,人體有其接受的安全容量(國際原子能總署訂有輻射安全容量允許標準),至於安全防護究竟能否能達到真正功效,則是可以討論的。

報導要有同理心

換言之,媒體在處理災難新聞,應有「危機傳播」的認知和理念,更應發揮教育、守望及監督政府的功能,猶須有「哀矜勿喜」的同理心,審慎處理陷於哀傷者的畫面,妥善報導災難文字新聞,善盡社會公器的角色。
事實上,當重大災難隨著死傷者的逐一揭露之際,正是新聞出現負面因子之時,類此種切的悲劇發生,若報導過度極可能對災民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傷害。特別是天災最常造成的心理傷害為「創傷後壓力障礙症」,嚴重時會使人產生重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畏懼症等,自殺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因此,一個稱職的媒體報導災難新聞,必須具備同理心,對災民的經歷和苦痛要能感同身受,而非僅為了滿足閱聽大眾的好奇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再者,媒體更須秉持新聞專業和心理建設的態度,作客觀良性的公正報導,避免造成災民的二度傷害。
基於今天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災難不斷,固與磁變和天體運行有關,而極端氣候變化,尤為世人關心,像此次日本規模9的超強地震,引發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等,猶衍生成「複合性災難」,更是明顯例證。
現全球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已將災難分為天災(包括地震、水災、暴風雨、雪崩、旱災與泥石流等)及人禍(諸如墜機、爆炸、戰爭與核能輻射外洩等),有的可以預測(如颱風、戰爭等),有的則根本變化莫測、無常(如地震、墜機等),難以預料。但不論是屬於何種型態的災難,其所造成的嚴重損害,不僅破壞社會結構,亦會增加公眾對環境的不確定感。

留下紀錄供借鑑

為了減少類此災後的恐慌、混亂及損失,方興未艾的危機傳播研究,便相當重要,值得台灣媒體急起直追,俾使相關報導所留下的災難紀錄,可資今後災難新聞和危機傳播的檢討反省和殷鑑。

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

藉核災體檢台灣媒體(呂一銘)

2011年 03月21日
 

連日來日本複合性空前大災難未已,而台灣批媒體報導不當聲浪不斷,但對何以至此或媒體環境如何改造,並未見有何建設性作為,除了要求媒體人(編採和名嘴)自律外,對要求媒體經營者(涉及政府、商人)的自律不多,無異是治標,亦難對症下藥,只有賴閱聽大眾不斷地鞭策,以市場機制約制,始克有濟。

今天的主流媒體雖仍不離報紙和電視,然目前的網路則方興未艾,像《紐約時報》的Blog首席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就指陳,他並不是唯一停訂《紐約時報》紙本的人,而是數位化革命翻轉太快,正劇烈改變每一種媒體形式,像《紐時》不到十年已由120萬份下滑至7位數以下。台灣的媒體亦已因數位化而使生態環境呈現新的面貌。
儘管網路形勢比人強,但其新聞資訊並不準確。美國著名的新聞實務學者塞繆佛雷迪曼(Samuel G Freedman),就提到有人在Nexis和網上搜尋對三角女衫公司大火事件的解釋(1911年發生在紐約東部貧民區一家條件惡劣、工資低廉的工廠的大火歷史事件),然各種網站和Nexis上卻提供了不同的日期、人名和死亡人數,隨著越來越多的記者在網上進行報導,使錯誤也不斷重複,讓謊言變成了事實。

報導荒誕難被信任

又如在Google上搜尋「馬丁.路德.金恩」,卻會出現許多的誹謗內容。足見網路傳播的正確性不足,就如此次日本的震災、海嘯、核電廠的輻射污染,一樣錯誤百出成「科幻傳聞」(末日浩劫、超級月亮等),復經電視、報紙未經查證的引用,造成以訛傳訛,自備受各方責難,不在話下。
據近年來各項媒體信任度的調查,台灣閱聽大眾對報紙平均超過一半以上是不信任的,而對電視的信任則是全球最低(不信任高達87%),美國76%,日本為30%。
特別是科技傳播更差(停留在「通俗化」與「簡單化」階段,醫藥新聞尚可),一旦涉及複雜的地球科學、核子科技之類的大災難,報導問題多,評論亦易隨之不著邊際,值得作全方位的媒體生態環境檢討(專業分立、人才培育訓練等)。
譬如ProPublica.com的老闆,就肯花40多萬美金投資史丹佛大學的雪莉.芬克(Sheri Fink),讓她以醫師兼記者身分見證了各式各樣的天災與戰爭,她記錄波士尼亞戰爭的《戰爭醫院》,讓她首次受到矚目;記錄卡崔娜颶風後調查報導「紀念醫療中心的致命抉擇」,更讓她拿到的普立茲獎,變成新聞界的傳奇故事,堪為借鏡。
台灣的報紙有政府「置入性行銷」的問題,遭到美國「自由之家」降低國際評等,電視亦因為過分關注收視率反造成扭曲性的破壞與影響,遭到觀眾的不信任,諸此都與媒體環境良窳攸關,值得正視。
像美國學者古柏(Mark Cooper)就對所謂政商型「補助」與「整併」來挽救媒體經營提出質疑,認為前者既無法真正解決長期的經濟問題,也無助於新聞品質的提升;而後者因為追求效益,亦往往削減新聞量與記者數,結果反而比過去更降低新聞品質。
相對的,他認為,與其支持傳統商業媒體,還不如透過公共政策與公民行動來建構新的替代媒體,或認真改善網路的新聞傳播。
是以台灣媒體傳統的經營模式必須突破創新,要在數位精神的基礎上解構並重建,才能扭轉乾坤,才能有明天!

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