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1-04-27
  • 中國時報
  • 【潘家鑫】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就職典禮前,媒體大陣仗準備。(美聯社)

 

     隨著web2.0的時代來臨,十年來全美有四分之一的新聞工作者丟了工作。影響所及,美國排名第一的西北大學新聞學院,率先進行課程與系所調整,並轉型為「新聞、媒體與整合行銷學院」,強調媒體與消費者的互動。近日另一知名學府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更創下先例,決定從六月三十日學期結束後,關閉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

     而公立的科羅拉多大學採取此一斷然的措施,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財政惡化,不願意再支持一個畢業生很難在就業市場上找到工作,或是只能找到低薪工作的教學機構;另一方面,在新聞媒體市場日漸萎縮之下,以教授新聞採訪、寫作與報導技巧為主的專業,是否可以成為一門學術領域的議題,又重新被拿出來檢討。最後董事會否決了將新聞學院轉型為「資訊傳播與科技學院」的折衷方案,將新聞學院師生歸建到人文學院,主修新聞學程的學生,必須要同時修習文學院其他的主修才能畢業。

     而台灣新聞媒體市場的情況,近年來主要的廣告營收遭到網路等新媒體的瓜分,媒體人的工作條件也跟著每下愈況,再加上被社會普遍視為媒體亂象、不專業,主管機關動輒行政指導或裁產學界間也歧見日深,學界一方面批判、唱衰媒體,每年又培養許多對新聞工作充滿憧憬的畢業生。可以確定的是,未來還是會有更多想當記者、主播的莘莘學子進入新聞系,短期內也不太可能會有那個學校的新聞系會因為評鑑不過而關門大吉,但美國新聞學術界的先例,仍值得台灣學界的省思。

     直言之,國內傳統新聞產學界,強調文人辦報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精神,成就了台灣蓬勃發展的傳播產學界盛況,許多傑出的報人及學界大老也是典範在夙昔。但是那段美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現在是強調「使用者原生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的時代。如最近引起社會關注的中指男擋救護車事件、公共媒體NHK在日本大震後的角色等議題,最先都是由熱心的網友產生文字或影音內容,引起鄉民廣泛的討論或人肉搜索之後,才被傳統媒體轉載的重要案例。

     這顯示新聞媒體只不過是多元化資訊平台之一,它將與其他的資訊載具臉書、推特、YouTube、部落格,甚至是iPhone、iPad使用者分享「新聞公器」、「第四權」或「無冕王」的光環。若學界仍夸夸其談傳統的媒體經營理念,而不以媒體使用者及消費者為導向,或仍帶著「反商情結」的偏見去苛求媒體經營者,將使台灣的傳統媒體及新聞教育前景堪慮。

     事實上,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新聞媒體,並不必然就是走腥羶色路線的小報新聞學(tabloid journalism);分眾化的媒體市場,喜歡暴力新聞的閱聽人,不見得就多過公共事務資訊的需求者。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將尼爾遜收視率與全美一五四家地方新聞報導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依據專業意理的新聞選擇及花費心力的扎實報導所獲得的收視率,超過採用激情、膚淺及廉價的新聞報導方式。

     雖然也有新聞學者以樂觀的態度,預測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特別是報紙,在上個世紀已經歷過電影、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等的嚴格考驗;若以一九九五年為網路時代的分水嶺,之後的十餘年間全美有一百二十五家報紙停刊,可是在網路時代之前的十餘年間早已關了一百六十八家報社。但就算度過了網路的挑戰,未來肯定有更多、更創新的媒體進場,碩果僅存的幾家體質良好的報紙要如何面對呢?什麼是新聞學?什麼是大眾媒體?必須要重新定義。

     然而不論媒體再怎麼創新,消費者對於資訊的需求與滿足卻是不變的。除了新聞工作者要兼備文字、影音、編輯、上傳等技巧的「背包客新聞學(backpack journalism)」之外,更重要的是媒體管理的優化。如何能有效地提升新聞產品的品質與價值,準確地目標多樣化的消費者,以及提供客製化的新聞服務,是當務之急。(作者為文化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 - Lin  的頭像
    A - Lin

    A- Lin in Wonderland

    A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