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11-05-10
  • 中國時報
  • 【林耀盛】

 

     近來,國光石化政策的環保議題、五年五百億的大學價值反思與求職「腳尾飯」翻版的新聞,顯示了現代性的三重隱憂,但也是一種反省契機。

     首先,是意義喪失與重構。冷漠的自我中心主義,往往缺乏對他人、社會與環境的關心,環境正義訴求,難以共鳴。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認為,一個社會裡,假如人民最終成為「封閉在自己的心中」的個人,那幾乎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地參與自我管理,這就容易形成一種「溫和的」專制主義,它不是舊時代恐怖和壓迫的暴政,政府反倒是營造溫和與家長式領導。一旦公民團體萎縮,個體就會獨自面對巨大的官僚國家,甚至感到無能為力,使得公民變得更消極,形成溫和專制主義惡性循環。可能的防禦物是充滿活力的政治文化,不但評論政府,也積極投入自願團體。此次國光石化轉彎的「神奇四月」勝利,再次建構了公民社會化育的意義。

     其次,是工具主義的狹隘與超越。五年五百億的追求學術績效,使得大學的人文遺產與思想價值,向工具主義低頭。論者指出大學逐漸內化不利於理念活動的潛在因素,包括時間的分配、學術專業化、學術官僚化,以及學術市場化的壓力。在此不利於理念活動的大學殿堂的限制性因素,成為全球化之趨勢,甚至狹隘地以為推動「英語魔鬼訓練班」的特訓就是國際化的步伐。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強調學術用戶對「專業技術」的需求,而非「全面修養」的需求。如何重新思考「大學之理念」並貢獻於宇宙精神,恐怕更是「少子化」招生擔憂下的知識分子任務。

     第三,是媒介道德的惡化與昇華。當媒介不再以良心報導為守則,而是按照效益或「代價─利益」分析為考量,造成惡質化文本的反覆再生產。法國文化理論大師布希亞早已提醒,所謂「大眾」將不再被視為包含著異質組合的社會現象,而是由訊息的滾濤洪流所創造出來的惰性「單一形式」。我們文化的當前模式,是一種片段化的、毒菌的或癌腫的階段,存在的僅僅是訊息永無止盡的增生和擴散。擬象的、空洞的、膨脹的符號充斥著,缺乏意義符號的溝通與交換。每日媒體無休止的訊息轟炸,我們的收視習慣也蔚為媒體系統生產/消費運作中的網絡節點,媒體部署無深度的、淺碟的生活世界,我們儼然形同共犯結構。

     美國作家桑塔格說:「沒有人能在思想之時同時揮拳搥人。」因此,對於世代正義、環境保護、大學價值與生活政治等領域疏失,需要多層次反思,才能磨合出和解、教化與療育的處方,而非仰賴媒介表演或口水政治的攻擊姿態自體防衛。面對「精采一百」語境,我們仍有現代性的隱憂,等待超克與突破。(作者為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